在国家男多女少的情况下,为什么印度女性还要通过贴补巨额嫁妆才能嫁出去?
在国家男多女少的情况下,为什么印度女性还要通过贴补巨额嫁妆才能嫁出去?,
除了印度国内,甚至很多海外印度裔族群中,也保留着这个巨额嫁妆的传统。
比如,早前我在泰国某孔子学院教书的时候,有个外聘的印度裔老师,锡克族人,叫辛格(狮子的意思),但国籍是马来西亚,因为一脸浓密的胡子,身材魁梧,感觉年纪不小(带缠头,留大胡子是锡克男人的民族传统),直到有一天他拿给我看家庭成员的照片,发现他的一儿一女,最大的那个才4岁。顺便旁敲侧击的打听了一些,原来,人家才三拾出头,不是大叔,是大哥啊。
他端详着中正上幼儿园的儿子,一脸感慨的畅想——将来可以用儿媳妇带来的嫁妆去嫁自己的亲闺女。
这样一“操作”,闺女的嫁妆压力小多了,不然嫁完女儿,就得直接“破产”了。
讲真,印度女方房子,出高额嫁妆的习俗,我早有耳闻,但真没想到,海外的印度裔知识分子家庭,而且还不是印度教徒,竟然也在认真传承着这个印度特色的“传统文化”。
这里呢,咱们就捋一捋,印度特色的“嫁妆传统”是怎么形成的。
要说印度的人口结构,婚龄育龄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全球闻名。不过,同样男多女少的国情,咱们中国讲究男方出高额彩礼,物以稀为贵嘛;然而,到了印度,为什么反了过来呢?
首先,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是,印度教种姓制度规定,女子只能嫁给高于自己种姓或者同种姓的男人,他们的后代,种姓随男方。如果女高男低的话,将会受到“神”的惩罚——他们的后代子孙自动成为“贱民”,按印度教的说法,连去“轮回”的资格都没有。
因而,在印度,很多女性出嫁,属于“高攀”性质,通过婚姻跻身于高种姓家族,那么代价就是女方家庭提供的,能令婆家满意的高额嫁妆。否则,一旦婆家嫌少,就是各种被“虐”,甚至被活活折磨死。这方面的惨剧,在印度比比皆是,非常普遍,大家早就见怪不怪,甚至连新闻都算不上。
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,印度主要的男性光棍,大多集中在了“三低”人群当中——低种姓、低收入和低受教育水平。
显然,在嫁妆的压力下,经济状况越差的人家,越不愿生养女孩,这个范围内,适婚女性非常少。那么,数量庞大的“三低”男人们,由于找不到比自己更低或者同样种姓的女性,则成了择偶竞争中的淘汰对象和社会的“治安隐患”,还严重影响了印度的国际形象。
说到这儿,大家可能会问,我那个印度同事,属于锡克人,并不信仰印度教,但为什么也要忍受嫁妆压力呢?
其实,在印度,印度教影响力实在是大,其教徒又掌握着人口的绝对优势,即便是教(占比13.4%)、锡克教(占比2%)也不免受到了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巨大影响,甚至都蔓延到了非常小众的基督教信徒当中。
就说印度的。原本教圣训,特别强调万物众生平等,但“印度化”了以后,竟然也在姓氏和家族层面产生了高低贵贱的严格界限,只是没有印度教分了五个种姓那么细致罢了。像宝莱坞影星阿米尔·汗的姓氏,在印度人看来,就属于“高档”。
锡克教也是类似情况,看姓氏和家族,来决定你闺女的婚姻是否属于“高攀”。如果不嫁给更“高”出身的男人,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耻笑,在家族中,也将非常没有面子,甚至成为别家的“负面教材”。
实际上,早在1950年,印度在宪法层面就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,但这种“传统文化”的影响之强大,让类似法令在民间,并没有什么市场。除了成功逆袭的个案,当今的印度,管理层和精英层仍然由中高种姓把持,干苦力和污秽工作的,总是最底层的首陀罗和贱民。
(莫迪总理,出身吠舍,属于中底种姓,五个档次里排第三,可上可下,定位不算太差)
长期以来,印度的种姓和阶级固化相互促进,几乎封死了低种姓人群的视野、信息和上升渠道。
进而,在宗教和社会观念的麻痹下,低种姓群体本身,大多也就认命了——重复祖辈的命运,就是自己的“命运”,更属于神的“旨意”。
中高种姓呢,他们都是“种姓制度”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和特权阶级,自然也成了这种“印度特色传统文化”的忠实维护者。
另外,嫁妆多的女孩,更能得到婆家和丈夫的尊重。所以,真正爱女儿的父母们,往往会竭尽全力,以多给嫁妆的形式,来保障闺女的婚姻幸福。
不可忽视的是,除了种姓的影响,嫁妆制度还同印度极端重男轻女的风气有关。
跟老中国的封建思想差不多,认为女儿就是给别人养的,属于赔钱货。因此,在印度,女孩出嫁早的话,可以少付嫁妆,甚至不用出嫁妆,还能换回一笔“彩礼”。
因为你养她的时间短,成本低啊。
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,印度的穷困地区,往往非常盛行“童婚”。
此外,在印度人的火葬仪式上,父母身死后,必须得让儿子为其点燃火葬柴堆,否则死者的灵魂将不能升天。
一个家庭要没男孩的话,会受到四邻的耻笑和鄙视,处处低人一等,挨人欺负;甚至,在印度,“祝你生个女儿”,总被看作人和人之间最恶毒的“诅咒”。
最后还有一点,是那个锡克大哥讲给我的。他认为,除了印度人自己的“传统”外,女方的嫁妆压力,也受到了近代英国人不小的影响。
这方面,大家看英剧或者小说,可能早就发现过,在18、19世纪的英国中上层阶级,各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处女,或者选择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小姐似乎无处不在。
除了“姻缘不佳”外,更多的原因,就在于她们——光有身份,没有嫁妆。
在英国,阶级固化至今仍然非常严重,从出身、籍贯到姓氏和口音,有一套暗地里的“鄙视链”。
要放到一两个世纪前,类似现象更是厉害的多。
当年的英国,跨越阶级的婚姻并不被社会认可,中上层家庭非常讲究“门当户对”。但是,同一阶级的男方可以贫穷,而女方一定要有丰厚的嫁妆。
如果一个有身份的家庭,“不幸”生了一堆女儿,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拿出这么多份嫁妆,那么,当父母的会非常焦虑。一旦发现某个闺女有嫁出去的机会,家长总像中了彩票一般欣喜。具体可以参考《傲慢与偏见》里面的情节。
讲真,班纳特的女儿们算是非典型的“好命”。一般遇到类似情形,缺少丰厚嫁妆的她们,是很难找的夫婿的,最终不是成了老处女,就是去修道院过集体生活,选择“嫁给上帝”了。
而在英属印度时代,上层印度人普遍把英帝国的风俗习惯视为“文明和高级”的象征。
结果呢,上层印度人开始积极效仿英国人,在嫁妆方面互相攀比,中下层老百姓又效仿上层印度人.....再加上前面说的那些个印度自身“传统文化”的影响,嫁女儿的负担越来越重,逐渐演变成了“吃人的制度”,大量新婚女子因为嫁妆不够“标准”而被家暴,甚是活活烧死。
其实,对于此种陋习,印度也是相当操心的,早在1961年,就出台了《禁止嫁妆法案》;进入本世纪,新修订的印度《婚姻法》又规定——结婚七年之内,女方死于“火灾”,男方将会面临被以谋杀罪起诉的可能,意图在法律层面予以“震慑”。
但无奈,新规面前,旧俗在民间的根基实在太大,高额嫁妆制度已经突破了地域、宗教和种姓,甚至国界的限制,早已成为被全球大多数印度裔人口认真执行的“传统文化”,哪是一两个法案就能撼动得了的。
[db:内容]?